小书架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帕慕克
对于成长中的自己和伴随成长的古老帝国城市有着深刻的深省。这座渗入作者灵魂的城市有着纷繁的悠长经历。是无数文人笔下的素材,是无数艺术家心中的一幅静止的画。特有的“呼愁”。作者目睹了这样城市的蜕变。文明的一种感伤。
这本书看得确实辛苦。前大部分的平缓的描述让我惊叹帕慕克对于过去的那些清晰的记忆。把那么多琐碎的事件故事一一联系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我想,真正好的记叙或许就是这样。没有华丽的语法,没有动人的词句。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那么让人深省。
喜欢最后一章节,与母亲的对话。体现了那个对于未来的选择犹豫不定而烦躁的年轻人的本性和一种真实的无奈。

PS:文章摘录
"
在极短的时间内,内疚把握造就成狂热的理想主义者。那些日子里,在我生命中的成年人当中最普遍的罪过——这些都是我最无法饶恕的罪过——是不诚实与不真诚。从他们问候彼此的健康,到他们威胁我们这些学生的方式,从他们的购物习惯,到他们彬彬有礼的论调,在我看来,他们生活中的一切表现都表里不一,而那种“生活经验”——他们老是跟我说我不具备这东西——意味着过了某种年纪能轻而易举地装模作样、八面玲珑,而后安坐下来装无辜。请别误解,我也耍过许多伎俩,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也撒过一大堆谎言和伪善具有某种重要性。我决心不再说谎和伪善,并不是因为我的良心不许可,或因为我认为撒谎和表里不一是同一回事,而是因为伴随过失而来的不安使我忍无可忍。

有时候,你的城市看起来像陌生之地。熟悉的街道突然改变颜色。我看着身边擦过的神秘人群,瞬时觉得他们在那儿已有一百年的时间。泥泞的公园,荒凉的空地,电线杆以及贴在广场和水泥怪物墙上的广告牌,这座城市就像我的灵魂,很快地成为一个空洞,非常空洞的地方。肮脏的街巷,打开的垃圾桶传来的恶臭,人行道的坑坑洼洼,这一切混乱无序,这城市特有的推推搡搡,不禁让我怀疑这城市是否在惩罚我加入肮脏破旧的行列,惩罚我人在此地。当城市的忧伤渗入我,而我的忧伤亦渗入它时,我开始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就像这座城市,我是个行尸走肉,苟延残喘的混蛋,走在使自己想起下流失败的街头巷尾。

我暂时跟家人一样,尽情地享受,但之后一阵忧伤的风不知从何处吹来,使我想蜷伏在角落里,回到屋子里,回到我的房间、我自己的黑暗里。我嘲弄的眼神越来越难把他们称为家人——我的同学、其他认识的人、整个城市。

但或许源头不是贫困,也不是毁灭性的“呼愁”。倘若我时而希望像一头垂死的动物蜷伏在一角,也是为了对内心产生的痛楚加以调治。
"那么,我之所以如此受折磨,是因为失去了什么?
"
PS:网路精彩评论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写的那样:“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著名作家莫言一语道出了伊斯坦布尔和帕慕克的关系:在天空中冷空气跟热空气交融会合的地方,必然会降下雨露;海洋里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地方会繁衍鱼类;人类社会多种文化碰撞,总是能产生出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因此可以说,先有了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然后才有了帕慕克的小说。对于伊斯坦布尔而言,这座具有着美丽风光的城市在奥斯曼帝国毁灭之后的历史映照在每个伊斯坦布尔人的身上,“呼愁”已不是某个孤独之人的忧伤,而是由那些贫穷、肮脏的人们,富足享乐的新贵,曾经灿烂过的帝国文化遗迹与美丽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共同绘制的一幅爱恨纠葛的风情画,成为上百万人的群体忧伤,充斥于街道、房屋、树木、空气,还有人们的头脑当中。那些人们日常的生活细节,正是伊斯坦布尔城市“呼愁”的写照,也是“呼愁”的本质。帕慕克以作家敏锐的眼光观察捕捉到这一切,然后用他的笔记录下来,我想,对于城市和人的关系来说就如同英国诗人约翰· 邓恩写的那样:没有人是孤岛……,伊斯坦布尔的忧伤和帕慕克息息相关。 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交错伊斯坦布尔地处亚欧大陆的交界处,在地理上横跨亚欧两洲,不仅是两大洲的交通枢纽和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东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汇的地方。作为伊斯坦布尔人的奥尔罕·帕慕克,深受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从中汲取养料,而转过来他所关注的依然是他生活的城市以及那些城市里的人和事。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交错在他的作品中凸显得淋漓尽致。

本文由 Jackchen Design 1984 作者:jackchen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键词:

热评文章

评论:

1 条评论,访客:0 条,博主:0 条
  1. 魔群月光
    魔群月光发布于: 

    这本书买了很久了,想看但没空看。

    看过《白色城堡》和《我的名字叫红》之后就把国内出版的所有帕慕克的书都买回家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